意在笔先 趣在法外,意到笔随 神与物游——中国人物画藏族题材创作有感
 

高博

意在笔先 趣在法外,语出清代郑燮《竹》,意在笔先着,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意是指美术创作的灵感、意念、就是作品的立意,定则指固定的法则、确定的法则、毋庸置疑的法则。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作品的立意在落笔之前产生,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力,这就是变化的巧妙。

“神与物游”出自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神思》篇。神与物游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实际意思就是神与物游。“复”是物之初,亦即万物背后、使“万物并作”的道,它是不能仅凭眼观,而是要靠神遇的。这既是中华传统的审美方式,神与物游,方可“观复”。主要强调对绘画的运用自如,完全凭借个人的情趣意念,即在落笔时,并不是胸中之竹,表现了法外的情趣。说明创作必须先立意,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墨守陈规,而应富于变化,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中国的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中国人物画起源于先秦时期,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速发展,走向成熟,创作题材范围逐步扩大,并出现了谢赫六法等画论;在隋唐时期逐步成熟,目识心记的写生方法调动了画家的想象力,加入了画家个人的感情色彩和主观意志,作品更具意象、更加生动,给观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五代、两宋时期高度繁荣,出现了画院体制,大批专业画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主题包括宗教、市井、历史故事等;元朝水墨人物画逐渐落寞,但延续了唐宋的版画、壁画;明清人物画呈现兼容性,突破了人物画、山水画及花鸟画的概念界限,实现了人物与山水、花鸟的共生;近现代开始受西方绘画的影响,注重素描与写生;当代人物画突出主题性与人文关怀,画家强调对当下社会精神面貌的关注与表达。

一、立意在中国人物画中的作用

立意是指一幅作品主题思想的确立。“立意为先”,画中才有奇意、有变化。这是中国古代画论所强调的。人物画在创作上非常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木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

所谓“意”是指意识、精神。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一段关于“六法”的论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木于大意而归乎用笔。”;他在论吴道子的画时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也”。他认为立意在先,画中才能有变态、有奇意。

宋代以画梅花著名的华光和尚,法号仲仁,传为华光著作的《画梅指迷》中,有一段“画梅全诀”,开头就是“画梅全诀,立意为先”。清代方薰在《山静居论画》中也强调了立意与作画的关系:“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者远,意深则深,意古折古”。他认为平庸者作画必平庸,俗气者作画也俗气,因为缺乏画家最宝贵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晋代著名人物画家顾恺之所提的作画要“巧密于精思”,也说的是“立意”的重要性。

西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也有近似的说法,他曾 说:”一个画家应当描绘两件最主要的东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图。“ 这与我国晋代人物画家顾恺之所提出的“巧密于精思”是十分一致的。

二、意在中国人物画的表达

中国的传统哲学理念是以“整体思维”作为认识事物的原则,并且以此形成了中国的“方法论”。所以,中国人物画家以“天人合一”作为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中国人物绘画注重意的表达。

1、“立意”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客观现实,而并非出自画家的苦思冥想、主观臆造。作为优秀的画家,除了必须有深厚的功底和文化素养,还必须深入生活。艺术是形而上的需求,这种需求没有止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艺术领域的要求也会提高,这就要求艺术工作者要为人们奉献高品质的美术作品,让民众能够感受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绘画技法的巧妙,而坚定文化自信。

2、中国民族众多,各个民族有各具风采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状态,构成了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样貌,艺术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自己的技艺与热情表达出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对人的关心与热爱,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美好的关系,是艺术工作者在创作中,魅力无限、活力无穷、取之不尽、鲜活的生活源泉。

善良淳朴的藏族人民,能够给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兴奋和震惊溢于言表,点燃了创作欲望,从此走进甘孜、表现甘孜的发展,成为我绘画的重要题材。每年1-2次,深入高原牧区,住进藏族同胞家中,同吃同住,感受藏族同胞的真实生活,表现藏族人民的大美情怀,逐年完善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提升审美层次,更好的表达人物画作品的意境美。

藏族题材的中国人物画可以很好的表现和了解藏族人民,体现出藏族人民在与自然的抗争与和谐共存中表现出的生命意志与生存智慧,给予我更多的精神启迪。

3、作品《曄若春榮》用工笔写实手法和中国传统意象表现方式,描绘车站场景,表现生活与艺术的真善美。画面构图严谨,采用均衡式构图,繁简相约、虚实相生,富有节奏感和张力。人物刻画真实生动、造型浪漫唯美,中锋勾勒,线条流畅,墨色淋漓;人物面部精细绘制,线条婉转,各具性格;人物衣纹线条简洁大气,一气呵成,颇有韵味;色彩典雅明丽,采用朱砂、石青、石绿等色彩,对比强烈,墨色层次丰富,色墨相应,神采动人,造型与色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画面背景是车站牌,站牌上书写着“感党恩”的字迹,表明时代性;整幅画面布局巧妙,画尽意在,传达出富有活力、积极向上的人物画的境界,意境深远。

4、作品《家园—午后》也是工笔写实的浪漫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周末的午后爷爷和孙女在一起的闲暇时光。人物刻画极具精微,栩栩如生,用笔和设色这两大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元素达到完美统一,笔触活灵活现的传达出老人和小女孩的精神特质,力求表现出老人苍老皱纹的脸和手、女孩天真稚嫩的面容、人物衣服和藏獒毛发的不同质感,传神写真。远山处若隐若现的电塔和公路及整齐的村庄,表达新时代和谐小康的新村庄,藏族同胞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营造出闲适静逸美好的意象,使观者面带微笑、心生温馨。

5、作品《瑞降豐稔》采用写意手法,营造出丰收喜悦的意境美。画面中描绘甘孜藏族人民丰收的景象,表现甘孜藏族人民热爱生活勤劳善良的民风。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娴熟;人物刻画的自然大气,性格生动,线条流畅遒劲,中锋和侧锋交相呼应,墨色丰富;画面中大面积的黄色,映衬出画面中央手握麦粒笑容灿烂的青年妇女,画面两侧分别是收割中的男人和女人,还有忙碌的收割机,远处山脚下民居整齐的排成排,大山上有隐约可见的电塔,映射出强烈的时代感,描写出甘孜藏族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意象。

三、立意与文化修养

神韵是一种高级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的追求目标,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前提是需要具备坚实的绘画基本知识。因为“形”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什么样的“形”反应什么样的“意”,所谓“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大象无形”等等。神韵是形而上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是画者的学问、修养、胆识,融会贯通,反应到笔墨当中的。作为中国人物画者要修炼自己,成为学养丰厚、气格高尚的人,才能更好的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独特的奇妙意境,才能把美融入生活,用艺术为人民 、为国家服务。

参考资料:

1、《中国美术史》 作者:洪再新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

2、《中国绘画理论》作者:傅抱石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21

3、《艺术概论》作者:孙兰美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4、《中国画中的意境所在》作者:吴彤彤   百度文库

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术工作者的系列重要讲话  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天津画院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 津ICP备09008928号-1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保山西道261号
技术支持:北方网 建议使用IE5.5以上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