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论艺选(论用笔)
 

  五种笔法(摘自《谈画》等)

  一曰平。

  古称执笔必贵悬腕,三指撮管,不高不低,指与腕平,腕与肘平,肘与臂平,全身之力,运用于臂,由臂使指。用力平均,书法所谓“如锥画沙”是也。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无柔弱处,才可为平。平非板实如木削成,有波有折。其腕本平,笔之不平,因于得势,乃见生动。细瀔洪涛,漩涡悬瀑,千变万化,及澄静时,复平如镜,水之常也。

  用笔“如锥画沙”者,平是也。平非板实。画山最忌图经,是为古训所深戒。

  钩勒用笔,要有一波三折。波是起伏之形态,折是笔之变化方向。运用此法,可使线条不板滞;不会应用者,所画之线条即无变化,亦即不能表现物体。此种线条之表现方法,实为东方用笔之上乘。例如画树、画石、画波涛、画衣褶,非一波三折,即不足以尽其曲折变化之致。(口述,见《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朱金楼)

  “如锥画沙”法。作此练习,须逆锋而上,再很慢地转笔下行,到画的长短合适时,再回锋向上,所谓“无垂不缩”就是这个意思。此亦由刻玉中悟得。如用树枝在沙盘中画,很难看到逆锋回锋,解释亦失真了。(《中国绘画的点和线》)

  用笔言“如锥画沙”者,平是也。

  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无柔弱处,方可谓平,平非板实,……水有波折,固不害其为平;笔有波折,更足显其流动。一波三折,起讫分明,此之谓平,平非板矣。(《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朱金楼)

  二曰圆。

  画笔钩勒,如字横直。自左至右,勒与横同;自右至左,钩与直同。起笔用锋,收笔回转,篆法起讫,首尾衔接,隶体更变,章草右转。二王右收,势取全圆,即同钩勒。书法无往不复,无垂不缩,所谓“如折钗股”,圆之法也。日月星云,山川草木,图之为形,本于自然。否则僵直枯燥,妄生圭角,率意纵横,全无弯曲,乃是大病。向左行者为勒,向右行者为钩。收笔谓之“蚕尾”,俗谓“笔根”。

  “折钗股”,笔法线条,要求婀娜中仍保持刚劲。圆浑润丽,亦不能流于柔媚。舍刚健而言婀娜,多失之柔媚,皆未足以语圆也。

  用笔“如折钗股”者,圆是也。妄生圭角,则狞恶可憎。专事坎坷,尤险怪生厌。点睛破壁,着圣手之龙头;吐气成虹,写灵光于佛顶。圆转如意,纤巨咸宜。董北苑写江南山,纯用圆笔中锋钩勒皴皱,遂为南宗开山之祖。其上者取法籀篆行草,或磊磊落落如莼叶菜条,纯任自然,圆之至矣。否则,寸之直,皆成瑕疵。累月之功,事事涂饰,目犷悍为才气,每冒于浮嚣。

  笔法圆劲,纯由篆隶得来。(自题画石)

   三曰留。

  笔有回顾,上下映带,凝神静虑,不疾不徐。善射者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善书者笔欲向右,势先逆左,笔欲向左,势必逆右。算术中之“积点成线”,即书法如“屋漏痕”也。用笔侧锋,成锯齿形;用笔中锋,成剑脊形。李后主作金错刀书,善用颤笔。颜鲁公书透纸背,停笔迟滞。是其留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太流则便成浮滑。笔贵遒劲,书画皆然。

  用笔如“屋漏痕”者,留是也。

  算学中之“积点成线”,即书法如“屋漏痕”也。算学“积点成线”,画亦由点而成线,是在于留也。

  笔意贵留。似碍流走,不知用笔之法。最忌泛浮,浮乃轻忽不遒,滑乃柔软无劲。笔贵遒劲,书画皆然。(《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朱金楼)

  古之画者,多用牙竹搁臂,亦称阁秘。右手运笔,恒以左手扶之。势欲向左,抗之使右;势欲右者,掣之使左。

  四曰重。

  重非重浊,亦非重滞。米虎儿“笔力能扛鼎”,王麓台“笔下金刚杵”。点必如“高山坠石”,努必如“弩发万钧”。金,至重也,而取其柔;铁,至重也,而取其秀。要必举重若轻,虽细亦重,而后能天马行空,神龙变化,不至有笨伯痴肥之诮。善脱浑者,含刚劲于婀娜,化板滞为轻灵。倪云林、恽南田画笔如不着纸,成水上飘,其实粗而不恶,肥而能润,元气淋漓,大力包举,斯之谓也。用笔重,要像“枯藤”、“坠石”。

  用笔之法,有云如“枯藤”、“坠石”者,藤无枝叶,石本峥嵘,其状可想。况乎虺形屈曲,非同转拂之条;虎蹲雄奇,忽跃层岩之麓,重又何如也?然重易多浊,浊则淆混不清;重又多粗,粗则顽笨难转。善用笔者,何取乎此?要知世间最重之物,莫如金与铁也。言用笔者,当知如金之重而取其柔,如铁之重而取其秀。(《近代山水画大家一黄宾虹先生》,朱金楼)

  “金刚杵”法当化为“绕指柔”,方不流于枯硬。若全无笔力,虽细谨不足观矣。(自题《山居图》)

  五曰变。

  李阳冰论篆书云:“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氵点为水,灬点为火,必有左右回顾、上下呼应之势而成自然。故山水之环抱,树石之交互,人物之倾向,形状万变,互相回顾,莫不有情。于融洽求分明,有繁简无淆杂。知白守黑,推陈出新。如岁序之有四时,泉流之出众壑,运行无已,而不易其常。道形而上,艺成而下,艺虽万变而道不变,其以此也。

  唐李阳冰论篆书曰:“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善画者之用笔,何独不然。其显著者:山有脉络,石有棱角,钩斫之笔必变;水有行止,木有荣枯,渲淡之笔又变。郭河阳(熙)以水墨、丹青为合体,董玄宰称董(源)、巨(然)、二米(元章、元晖)为一家。用笔如古名人,无一而非变也。惟能变者不拘于法,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瘦长短,俯仰断续,齐而不齐,是为内美。笔法成功,皆由平日研求金石、碑帖、文词、法书而出。画有大家,有名家。大家落笔,寥寥无几。名家数十百笔,庸史不能得其一笔,而大名家绝无庸史之笔乱杂其中。有断然者,所谓大家无一笔弱笔是也。

  练习诸法,成一笔画。一笔如此,千万笔无不如此。一笔之中,起用盘旋之势。落下笔锋,锋有八面方向,书家谓为起乾终巽,以八卦方位代之。落纸之后,虽一小点,运以全身之力,绝不放松,譬如狮子搏兔,亦用全力。笔在纸上,常视为昆吾刀切玉,锋芒铦利,非良工辛苦,不能浅雕深刻。纵笔所成,圆转如意。笔中有一波三折,成为飞白。飞白之处,细或如沙,粗或如石。黄山谷论宋画皴法,“如虫啮木,自然成文”。赵子昂题画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六法全于八法通。”飞白自然,纯在笔力。力有不足,间若飞白,成败絮形,即是弱笔,切不可取。收笔提起向上回转,书法谓之“蚕尾”,又称“硬断”。笔有顺逆,法用循环,起承转合,始成一笔。由一笔起,积千万笔仍是一笔。古有“一笔书”,晋宋之时,宗炳作“一笔画”。古诗“浩浩汗汗一笔耕”。画千万笔,一气而成,虽极变化,笔法如一,谓之一笔画。法备气至,乃合成家。古云“宋人千笔万笔,无笔不简;元人三笔两笔,无笔不繁”。简则其法不加多,繁则其法不减少。繁固难,简则更难。知繁与简,在笔法尤在笔力。离于法,无以尽用笔之妙;拘于法,亦不能全用笔之神。得兔忘蹄,得鱼忘筌。深明乎法之中,超轶乎法之外,是必多读古人论画之书,多见名人真迹。朝夕熟习,寒暑无间,学之有成。而后遍游名山大川,以极其变,发古人所未发,为庸史不能为。笔法既娴,可言墨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天津画院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 津ICP备09008928号-1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保山西道261号
技术支持:北方网 建议使用IE5.5以上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