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工笔画的写意性
 

范 扬

  就中国画的画体而言,工笔画拥有更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勾线填色的彩陶纹样就显露出工笔画的雏形。中国工笔画,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穿越历史的时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结构工整严谨,造型传神到位,设色清丽典雅,它用独特的绘画语言,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大放异彩。

  在中国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把握着中华民族审美的主体意识,也是抽象与具象的中庸与辨证。意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审美的最伟大的升华。中国画特有的工具材料属性、使用规则、语言形式和鉴赏标准的多重性,决定了中国画的写意性。那么工笔画是否存在写意性呢?许多人欣赏工笔画严谨的造型和有序的绘制过程,以为工笔画注重写实,而简约率意的写意风格似乎与缜密细微的工笔画格格不入;更有人认为工笔画不可能存在写意性,因为写实偏于客观再现,而写意侧重主观表现。那么写意画是否与工笔画在写意性上是一对矛盾体呢?我通过对工笔画的理解和亲身体验认为,二者不是矛盾体,相反他们具有相通、交融性,甚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还有相互补益调控的作用。

  一、 相同的材料属性决定了工笔画和写意画都具备写意性的潜能。

  毛笔究竟产生于何时何地?众说纷纭。但已成为事实的是中国人创造并选择了这种工具。离开毛笔这种工具,中国画想“抒写胸中意趣”将无从谈起。墨的黑色是中国人追求意境而选择的结果,是中国人的颜色观,黑色是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不可胜数的缤纷色彩、凝缩提炼、概括归纳的结果,是颜色两极的归化,朴素单纯而丰富的混合。所以,中国画选择黑色为主要物质材料,不仅选择了墨的黑色属性,而且更注重黑色能寄托人们许多微妙含蓄的情思,工笔和写意画使用同一材料工具,让我们的祖先不仅能够描绘出匀净工整的线条,而且还能驾驭笔墨,展示出线条粗旷、奔放的表现潜质。虽然两者画面风格不同,但却异曲同工。

  二、 相同的理论基础规定了工笔画和写意画都具有写意性。

  人类在上古时代,由于地域与环境的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审美观念的不同,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各自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中国画艺术语言是在中国美学、哲学、伦理学及其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先秦诸子”思想家们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思想解放,儒家提倡的“中和之美”和道家主张的“返璞归真”,阐述的是由“艺”进乎其道,构成了中国画发展的理论基础。从南齐谢赫“六法论”与构图,到唐张彦远的论构图;从五代的荆浩、宋代郭熙的论构图,到明朝唐志契、清代石涛的论构图等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绘画理论体系,他们都是围绕着“意境”而着眼,从全象看一点又从一点回到全局,始终贯穿着“气韵”的内在核心。而且在形与神、气与象、分与合、奇与正、疏与密、略与精、取与舍、虚与实等的关系上都是辨证的。工笔画和写意画都遵循着这些理论和法则。工笔画也曾是祖先最高的抒情达意,构筑意境的绘画语言。比较写意画而言,工笔的绘画更纯粹,它所承载的中国传统规范和程式相对要较少。

  写意性和写意画是建立在两个层面上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写意性实际派生于艺术价值取向的概念,而写意画则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绘画形态;写意性更多针对写实观念而言,但写意画则对应工笔画画体而言,写意画与工笔画共同构成中国画技法体系的两路基本画体。从技法角度说,写意俗称粗笔,也称减笔,要求以简练概括的笔墨表现动态的风姿神韵,力求单纯简括,可舍的尽量舍去。与之对应的细笔就是工笔。其特点“笔墨细密严整,色彩绚烂鲜明”。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有“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之说,疏体指的就是写意,而密体就是工笔。无论写意还是工笔,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要求既保持解衣般礴、不受束缚的自由心态,也遵循密于精思、惨淡经营的创作态度,所以二者只有画体形态上的差异,但在绘画、语言、审美趣味,创作观念上都走的是“以形写神”、“借物写心”的道路,实质上都于趋向写意性。

  就创作而言,我认为工笔画的写意性在创作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线条: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的骨法用笔至为重要,唐张彦远语“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笔落在结构线上之后,随之就改变了线条的自然性质,它不再是没有生命的指代符号,而是一种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由笔完成的丰满的符号。在墨痕中,笔锋所至便是骨中之骨,所以线条是形的骨,笔是线的骨。严谨的造型保持精致格调的同时,充分发挥“写意”的笔墨灵性,才是高级的工笔,才能摆脱匠气的桎梏和形体的束缚。

  第二,设色:工笔画发展到清末民初已经形成了高度的程式化和概念化,它的符号价值大于象征意义,以往温润淡雅的传统设色随着时代的巨变逐渐失去了赖以依托的文化背景和精神支持,代之的是色彩的艳俗化。工笔画应该吸收和借鉴写意画鲜活的特点。例如工笔画的背景、人物服饰等可以尝试用冲泼、渍染等手法。再者,画家一定要有主观意识,不能让物象本身的色彩打乱了阵脚,需主观处理,力求使整体鲜活。现在有许多优秀的工笔画,可以把一片绿的东西画成粉红色,把黄的东西画蓝色。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念,作者根据自己表达情感的需要,人为地夸张色彩。

  第三,气韵:“气韵生动”是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的绘画六法中的第一法,它既可以作为一个完整概念来使用,也可以分别作为气、韵、生、动四个既互相联属又互相区别的概念来理解。因为不论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还是分别作为四个概念,内涵都是完全一致的,甚至是可以互相涵盖或替代的。它是艺术生命的存在形式,又是艺术美的特质。工笔画就是要在形似之外寻求更高之境界:气韵生动。写意性就是隐藏在气韵生动的原则下的基本要求。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天津画院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 津ICP备09008928号-1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保山西道261号
技术支持:北方网 建议使用IE5.5以上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