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画院党组书记陈英杰做客中国网——为打好天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
 

  (来源:中国网)

  嘉宾:天津画院党组书记陈英杰

  简介:天津画院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建院30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美术创作在全国屡获大奖,国内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全市乃至全国顶尖级人才不断涌现,一大批中青年画家正在健康成长。我们请到天津画院党组书记陈英杰做客中国网·滨海高新访谈,听他讲述环渤海七省市画院及美术单位的一次盛会以及他为天津画院建设做出的努力和目标。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中国网·滨海高新访谈。作为庆祝新中国60华诞的一次重大文化活动,“环渤海·新视线”美术大展秉承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尊崇,推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汇集了环渤海七省市画院及美术单位的120幅艺术精品,堪称环渤海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一次高层艺术盛会。而天津画院作为此次展览的承办单位之一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今天我们请到天津画院的党组书记陈英杰做客。陈书记,您好。

  [陈英杰]:你好。

  (一)环渤海美术大展开拓今日画坛新局面

  [中国网·滨海高新]: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天津画院近期举办的“环渤海·新视线”美术大展?

  [陈英杰]:“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是9月18日至9月23日在天津美术馆举行的,这次展览是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主办,天津美术学院、天津画院、今晚传媒集团共同承办的.作为庆祝新中国60华诞的一次重大文化活动,此次展览秉承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尊崇,推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汇集了环渤海七省市画院及美术单位的120幅艺术精品,堪称环渤海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一次高层艺术盛会。

  此次活动以“环渤海”这样一个地域性的文化概念作为切入点,汇集了环渤海七省市包括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画院、天津美院、天津画院等在内的12家专业艺术单位的100多位优秀艺术家的精品力作,整合了环渤海地区美术界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成果与学术力量,使艺术家们在这样一个大视野、大智慧的平台之上充分展示各自的艺术魅力。参展的作品囊括了国、油、版、雕在内的多项艺术种类,融汇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既包括强调传统笔墨意境的经典力作,也包括以大胆创新、充满现代气息的艺术成果,这些作品以强烈的视觉艺术感染力和高度的美学价值,呈现了艺术家们高超艺术造诣与艺术水平,以及立足传统、推陈出新、兼容并蓄、力求发展,努力呈现当代主流艺术的思想观念与形式特征的文化自觉。

  [中国网·滨海高新]:这次展览中什么作品令您感触最深?

  [陈英杰]:徜徉于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之间,使我印象尤深的还是天津艺术家在展览之中的突出表现:何家英、霍春阳、赵国经、李孝萱……这些在京津地区乃至全国范围享有盛誉的著名画家,不仅是多次冲击全国美展重要奖项的艺术精英,更是天津美术界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作品无论是笔墨功力或是文人精神,都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高远境界,真正的体现了当代天津主流艺术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反映了人才辈出的天津艺术,在当代中国艺术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我怀着对艺术的虔诚,面对一幅幅艺术佳作,不由得感慨万千!曾几何时,五千年中华文明缔造出的艺术结晶,在这片热土熠熠生辉;燕赵、齐鲁、辽沈大地酿造出的艺术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从唐代的北宗、南宗划分,再到近代画派的形成,北方绘画艺术沿着自身独特的轨迹不断演进,尤其是京津画派更以其鲜明的特征及风格,与岭南画派、海上画派一起相得益彰,并涌现了像齐白石、陈师曾、刘奎龄、李叔同、陈少梅等一代画坛大师。共和国60年,时光荏苒,今天的环渤海区域美术事业在传统艺术精华的浸润下,在新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艺术家们承先启后,立足于多样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新,为今日画坛开拓了新的局面。

  此次画展,天津艺术家的成就使我印象尤深,驻足于那些饱含传统意蕴的作品之前,我真正感受了当代天津绘画的独特品位。老画家吴燃的一幅农民题材的风景作品《晴空万里碧》,画面饱满整体,色彩单纯明快,质朴淳美、乡情浓郁,表现了艺术家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老画家张德育的《火种》,以苍劲、豪迈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悲壮的革命题材画作,讴歌了革命先烈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与不屈的坚强意志;

  何家英的一幅女性人物画,塑造了藏族姑娘清丽莹洁的形象,在写实与写意的妙处,更加注重了对心灵的表现和对人性的刻画,描绘出了一种自然的纯真与善良,彰显了人物的气质美,画家在描摹自然中造境传神,将中西方绘画技法融会贯通,为中国人物画的创新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霍春阳的一幅《墨竹》,以简约、清雅的形象,生动、灵秀的气韵,真实的表达出画家以笔传意的真性情,作品的绘画技巧以及深沉、博大的精神意境,体现了独领风骚的天津写意花鸟的高超艺术水准;李孝萱的都市水墨画,是极富创新意识的作品,他的《股票·股票》以个人化的情感张力为基调,对前人的笔墨进行了解构、改造、创新,用当代人对生活的观察视角和美学取向,勾画出了一幅“都市漫谈”,令人回味无穷;

  赵国经、王美芳的工笔侍女图《荷》,以清丽恬淡的笔调勾勒出了一位“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少女形象,画家通过描绘端坐荷塘的少女,传达了对传统美学意境的理解与诠释,并在古意之上巧妙的融入了个人情趣与时代色彩,堪称当代“新仕女画”的杰作。这些在京津地区乃至全国范围享有盛誉的著名画家,不仅是多次冲击全国美展重要奖项的艺术精英,更是天津美术界的实力中坚;他们的作品无论是从笔墨功力看,或是从人文精神看,都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高远境界。

天津画院党组书记陈英杰做客中国网·滨海高新

“环渤海· 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吴燃 《长空万里碧》

“环渤海· 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张德育《火种》

“环渤海· 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 霍春阳《修竹》

“环渤海· 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白金《畅然》
“环渤海· 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赵国经、王美芳 《荷》

 

  (二)看画展我由感慨转为凝思

  [中国网·滨海高新]:环渤海地区的美术水平整体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

  [陈英杰]:北京地区参展艺术家们的作品,将传统绘画艺术与当代人文精神紧密结合,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的画作脱颖而出。国家画院贾广健的工笔花鸟《碧水金荷》,笔法工细而不失飘逸灵动,师法自然而又善于捕捉自然生态之变化,他的画中浮动着一股气韵,使观者看画不燥、不累,有一种超脱凡俗、宁静致远之感觉;中国艺术学研究院女画家潘缨的写意人物画《塔吉克少女》,表现了几位年轻、美丽的塔吉克少女的形象,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将女性的鲜活、飘洒和对美的直观、感受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北京画院画家姚大伍的作品《江南三月》,笔墨功力扎实、技艺纯熟,在师法传统的基础上,突出对笔意墨趣的追求,体现了画家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领悟。

  作为当代燕赵绘画艺术,河北画院的参展画作从风格中体现出了苍劲、豪迈、奔放的艺术气息。版画家李彦鹏的木刻作品《晴雪》,使连绵跌宕的黄土山脉与皑皑白雪相互掩映,衬托出了一股悠长的悲壮与苍凉,从而让人们领悟了其中传递的传统文化的精妙,以及浓厚的乡土风情。画家袁辉的一幅历史人物题材画作《苍山如海——周恩来在一九三四》,以英雄主义手法描绘了周恩来同志策马西风的悲壮豪情,表现了在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一代领袖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胸襟和气魄。

  山东画院陈国立的一幅题为《和风》的油画,也是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作品。这幅油画在传统的“四条屏”之上,描绘了一幅色彩淡雅,充满印象主义风格的荷塘景色,将传统意蕴与西方绘画形式和谐的融为一体,体现了画家对艺术的领悟与创造力。

  辽宁画院的参展作品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时代气息,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大胆革新的艺术追求。吴华云作为一位颇有造诣的现实主义油画家,其经典作品《虎口夺钢》、《乌金滚滚》等曾轰动大江南北。此次他参展的《晨曲》,以强烈、厚重的色彩,热情、奔放的笔调,表现了画家对艺术的不懈探索以及对生活的挚爱。

  随着参观的脚步,我渐渐的由感慨转为了凝思,“环渤海”三个字不断地在我心中扣响。一次展览就是一个平台,各地的艺术家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共和国奉献了一份深情厚礼;同时,也将“环渤海”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贾广健《碧水金荷》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张希苓《塔吉克族姑娘》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李彦鹏《晴雪》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王宓《海上春秋》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邢少臣《竹下独思图》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李孝萱《股票·股票》

  (三)为加速天津营造新型特色城市文化步伐助燃

  [中国网·滨海高新]:“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对于画界,乃至社会具有什么样的积极意义?

  [陈英杰]:这次展览受到了文化艺术界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广泛关注,其体现的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影响之广、意义之深,堪称一次声势浩大的文化艺术盛宴,同时也是近年来天津地区举办的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力的文化活动。通过此次展览,为天津城市的文化与艺术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使天津以全新的文化形象呈现于世人面前,这对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加速天津营造新型特色城市文化步伐,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次展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反响,同时也使“环渤海”这个文化概念深入人心。面对一件件各地艺术家的精品佳作,我不禁为环渤海文化艺术的今日之成就而慨叹!时光荏苒,将目光从历史调转到今天:环渤海区域的文化艺术在新中国的社会发展推动与新时代的精神给养下,依托传统美术精华的沃土,开创了富有地域特色文化艺术的新纪元。当今环渤海地区艺术已经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由点及面辐射、带动整个环渤海地区艺术发展,再以区域文化辐射全国的整体性文化现象。新时期的环渤海美术,在历史积淀之上焕发了新的活力,艺术家们充分汲取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前辈大师的艺术精髓,并在当代主流语境与多元文化中的积极的开拓与创新,既立足艺术形式的本土化探索,又将发展的目光放眼于世界,为当代环渤海美术开创了一片新气象。

  “环渤海·新视线”美术大展的成功举办,不仅对环渤海整体区域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同时也对天津城市文化建设发展起到了强大推动作用。通过此次活动,充分体现出了弘扬地域文化、建设特色城市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张晓波 《新疆八月》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韩学中《时尚地带》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南海岩《融》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于小冬《神山》

  (四)城市竞争“以文化论输赢”

  [中国网·滨海高新]:文化艺术的发展对城市建设有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陈英杰]:当今时代,中国的城市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对文化产生的巨大辐射作用的同时,呼唤着相应的文化对经济产生拉动效应。近年来有关“城市文化”的讨论及研究成为极具当代意义的热门话题。我们今天对于城市文化的理解,已不仅仅是一种既存于物质社会狭义概念上的文化形态,而是涵盖了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体现着城市的综合性实力,是处于不断创造中的具有能动性的动态概念。城市文化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城市的公民意识自信、自尊、自觉的过程。因此,对于“城市文化”问题的关注,应该在深入到文化本体内部的具体问题的同时,站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石上,放眼世界广阔的文化资源,目光放宽、调整视野、立足传统与当代多角度的审视与思考。

  当代城市的竞争是“以文化论输赢”,因此,创建个性化城市、增强城市文化特色,在当代城市建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作为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塑造城市个性化文化形象、增强城市软性实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城市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同样,文化艺术的发展,自身也离不开城市文化的沃土资源为其提供文化给养与发展环境。由此可见,未来环渤海的艺术发展与地区城市文化建设,必然构成一个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而环渤海文化美术的未来发展之路,也应该与城市文化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发挥几方面的优势:

  首先,要发挥地区与城市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传统历史文脉,是城市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石,也是区别于其他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割裂与传统之间的联系。环渤海地区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要塑造体现环渤海地域特色的当代城市文化,就必须梳理地区的历史文脉,整合丰富的文化遗存,将其转化为发展具有个性化、地域化城市文化的宝贵资源。

  第二,要紧紧依托环渤海当代文化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当下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步伐迅速,而北方主要是以北京、天津这两座大城市作为当代的文化枢纽,带动环渤海文化的整体发展。因此,环渤海文化艺术的未来发展,要以开放的高端国际化视野,运用、集合有利的文化资源,使地域文化与当代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时,不断被注入新鲜的血液,进而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三,要积极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与政策优势的推动作用。以滨海新区为重点的环渤海经济带作为北方地区经济的中心,也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部署的重中之重。因此,经济的驱动与政策的主导,也为环渤海地区的文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与发展契机。

  当代文化艺术发展,不应是短视的发展或固步自封,而是应该在自身的文化遗存与时代脉动中寻求契合,同时提出对城市文化和谐发展的整体性思考,使艺术创新与城市文化形成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进而创造出更有价值、更有活力、更有个性的区域文化品牌,在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中焕发生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当代环渤海地区美术作为新时期地域文化发展的显著标识,正在以崭新的面貌昭示着其独特的魅力。“环渤海·新视线”美术大展立足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扬,积极推进当代主流艺术创作的发展,并将目光投向营造未来特色区域文化。展览为环渤海地区的艺术发展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展示的平台,环渤海地区的美术事业必将在此基础之上,创造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武欣、陈治《吉祥》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李智《盛世太平》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李晓柱《花园自在》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晏平《家在云山深处》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王卫平《秋实》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王悲秋《马岭河峡谷》

  (五)实施三项系统工程使天津画院跻身全国一流画院行列

  [中国网·滨海高新]:画院这个词我们时常听到,但并不了解,具体来讲画院的职责是什么?

  [陈英杰]:天津画院是市委市政府主管的文化事业单位,画院的主要工作是从事美术创作、研究和交流,推进美术事业的发展。天津画院作为国家画院,在艺术界是一个主流文化的引领者。

  画院这个概念由来已久,早在五代时期就有皇家画院,在宋朝时期画院体制达到完备,封建社会的画院是专门为皇家服务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总理亲自批示建立第一家画院——北京画院,之后各省市陆续建立画院,而我们天津画院是在1979年11月正式成立的,已有30年的历史了,这30年我们国家的形势发展有很大变化,画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在遵循党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基础上,积极努力,为繁荣和发展天津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多贡献。这些年我们天津画院出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家。

  我们天津画院现有在职画家18位,一级美术师七个,二级美术师四个,三级美术师四个。院长何家英在全国人物画界属于领军人物,副院长赵国经与夫人王美芳多年来共同合作,屡获大奖,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天津画院承担着市委市政府交办的推进天津美术创作主流文化的角色。

  [中国网·滨海高新]:那么我们画院对于在职画家有什么约束吗?

  [陈英杰]:对于画家的创作,我们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画家在完成画院交给的任务的基础上,我们目前还没有提出更多的约束,我们并不反对画家的业余创作。现在天津的绘画市场还在我们的培育中,并不是很活跃,我们鼓励画家多出作品,出精品。

  [中国网·滨海高新]:我们天津画院是如何为艺术家服务的?

  [陈英杰]:我到画院以后,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办了这么几件实事:建立了一个网站——天津画院网,我们想通过这个网站,把我们天津画院的绘画艺术、绘画作品推向社会,让社会了解画院,了解画家,同时激发画家的创作积极性。另外,我们创建了一份院刊——天津画院院刊,很受画家的欢迎,这份院刊为画家搭建了一个平台。我经常讲这么两句话“没有画家就没有画院”,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为画家服务,“画家要搞精品力作,成名成家,只有画家成名成家,我们天津画院才能扩大影响”,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现在画院的工作也好,画家也好,大家的创作意识都很强,画院也在健康发展。

  [中国网·滨海高新]:天津画院今后有什么样的打算?

  [陈英杰]:我们天津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攻坚战,为天津市的文化建设,天津画院应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天津画院现在从创作实力也好,从队伍建设也好,都非常健康。为此,我们最近提出了一个发展方向,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将画院建成天津文化艺术交流的艺术窗口,使天津画院跻身于全国画院的一流行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实施三项系统工程。一是加强基础建设,二是优化人才队伍,三是多出精品力作。除此之外,还要引进大量优秀画家,建立天津画院的签约制度;积极组织画家到基层体验生活、写生采风;实施老师家作品抢救工程,把他们的艺术保留下来,继承下去。通过这些工作,我们有信心、有实力打造全国一流画院,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中国网·滨海高新]:非常感谢您的做客,希望天津画院多出精品力作,服务大众,跻身于全国画院的一流行列。

  [陈英杰]:好的,谢谢! (嘉宾主持:张鸾文字统筹:王富杰国家一级作家)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何家英《秋暝》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刘皓《山空声逾远》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王立宪《烈日》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邓国源《在田野》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任欢《栖迟蓬户亦安然》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王峰《谢谢图》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詹卫国《秋山图》
 
“环渤海·新视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作品:武羽竞《幽谷泉鸣》
 
天津画院陈嵘作品:《凭栏旷野》
 
天津画院李晓柱作品:《古树清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天津画院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 津ICP备09008928号-1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保山西道261号
技术支持:北方网 建议使用IE5.5以上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